发布时间:2019-05-13 20:23:00 点击:
RTO焚烧炉、RTO专业生产厂家2019年5月13日讯 燃煤电厂烟气经烟囱排入大气,因天空背景色和天空光照、观察角度等原因,视觉上通常为白色、灰色、蓝色等。这些有色烟羽及石膏雨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是否需要消除,如何消除?
(一)“ 白色烟羽 ”
1. 成因
我国大部分烟气脱硫采用湿法脱硫工艺,尤其是石灰石-石膏法工艺。这种工艺可以使烟温降低到 45-55℃,这些低温饱和湿烟气,直接经烟囱进入大气环境,遇冷凝结成微小液滴,产生“白色烟羽”,俗称“大白烟”、“白龙”。
2. 治理措施
将脱硫后的 45-55℃烟气加温到 70-80℃,可以消除白色烟羽。加热温度,与环境温度、环境湿度、脱硫出口湿烟气温度有关。
50℃的湿烟气、在 10℃的环境下、加热到 71.4℃;
50℃的湿烟气、在 5℃的环境下、加热到 86.2℃;
45℃的湿烟气、在 10℃的环境下、加热到 57.9℃;
55℃的湿烟气、在 10℃的环境下、加热到 87.9℃。
可见,在环境温度相同情况下,低温湿烟气只需要加热到较低的温度,就能消除白色烟羽。按照这个规律,可以采用“先冷凝再加热”的方法:即用凝结水先对脱硫后的湿烟气降温、再用管式气时,回收了大量凝结水,由于冷凝后的湿烟气需要加热的温度降低,减少了能耗(水析出后湿烟气的定压比热降低)。
采用湿法脱硫工艺的燃煤机组烟囱出口容易形成“白色烟羽”,直接加热法虽然能够消除“白色烟羽”,但会增加机组的运营能耗。采用“先冷凝再加热的工艺”,是治理白色烟羽的有效节能措施。
(二)“ 蓝色烟羽 ”
“蓝烟”的形成原因,主要因为烟羽中SO3气溶胶、NH3气溶胶在光照条件下反射引起。SO3、NH3的排放成为影响烟羽颜色和不透明度最主要的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当烟气中硫酸气溶胶、NH3气溶胶的浓度超过10-20ppm时,会出现可见的蓝烟烟羽,而且硫酸气溶胶、NH3气溶胶的浓度越高,烟羽的颜色越浓、烟羽的长度也越长,严重时甚至可以落地。同时尾迹的问题还与当时的气相条件相关,在阴天和在晴天所看到的“蓝烟”程度是不一样的。消除“蓝烟”,关键是减少SO3、NH3在排放烟气中的浓度。
(三)“ 石膏雨 ”
当前的湿法烟气脱硫装置普遍不采用 GGH,烟气排放温度过低、降低了烟气排放的提升能力。烟囱排放的烟气在大气中不能完全扩散、雾滴颗粒发生聚集、并在烟囱周围降落、形成难以清除的白色固体,即“石膏雨”。
可通过电除尘器配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在烟囱入口设置净烟气换热器( MGGH) ,将烟气烟囱入口烟温加热到80 ℃以上,有效避免了烟气在烟囱上升阶段冷凝液的形成,从而达到消除“石膏雨”。
(四)“ 灰色烟羽 ”
对于一些环保数据达标的电厂,有时烟囱冒的烟依然会呈现黑灰色。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灰色烟羽呢?苍南县环保局给出解读:
人眼之所以能看到东西,是因为光线在照射到物体表面,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光源进入人眼被视网膜识别成像。而在环境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所能反射的光源较少,人眼接受到的光源亦较少,人眼看物体会感觉发黑、发暗。而电厂排放的“白烟”实则为水蒸气,之所以人为视觉上感觉“发暗、发黑”,实际为光线较暗的情况下,烟囱烟气所能折射出来进入人眼的光源较少,特别是在阴雨天气和傍晚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