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O焚烧炉、RTO、RCO专业生成厂家无锡泽川环境2024年3月7日讯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原院长、十四届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王金南作出进一步解读:“在治理策略上,围绕推动结构调整和强化末端治理两条主线开展工作,持续深化产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结构性转变,强化VOCs综合治理与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切实保障减排成效。在治理理念上,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
保卫蓝天这一“战役”,我们已进行了足足十年之久。 这些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历史性、转折性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接续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1.0”)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2.0”),推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实现历史性变革,产生明显效果,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情况下,可比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先后实现100%城市达标。 “我国仅用7年时间达到了美国30年的PM2.5浓度改善幅度,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解读“大气十条3.0”时这样说道,虽然改善明显,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尚未实现根本性好转,大气污染防治依然任重道远。 从这个层面来看,2023年底重污染天气出现也就说得通了。“2023年以来,受不利气象条件以及经济快速回暖、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和社会活动水平恢复进度加快等因素影响,全国空气质量同比有所反弹。”贺克斌表示。 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3年蓝天“成绩单”,2023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为85.5%,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而2022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为86.5%,地级以上城市的PM2.5浓度年均值曾实现“2字头”,达到29微克/立方米。 “2023年全国空气质量确实有所波动,但坦率地讲,能稳定在这个水平,大大增强了今后我们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心。”刘炳江用“稳中有进”来形容2023年的空气质量改善情形。 说“稳”,是因为全国PM2.5平均浓度同比仅上升1微克/立方米,比年初预判的大幅反弹好得多;说“进”,则是因为全国三大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平均下来PM2.5浓度还是有改善的。 虽然空气质量改善持续向好,但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采访中,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雷宇认为,我国将面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和气象条件相对不利的双重压力。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遭遇三年疫情冲击后经济恢复的第一年。“随着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向好态势,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将比疫情期间有明显增长。”雷宇告诉记者,当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面临的其中一大难点,就是新的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增加。 以几个数据为例进行说明:2023年,我国火力发电量同比增加了6.1%,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7.1%,原油加工量增加9.3%,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增加了66.5%和8.2%……社会经济活动量明显增长,必然会带来污染物排放量增加。 另一大压力则来自于相对不利的气象条件。雷宇向记者分析,2014年—2016年是连续的厄尔尼诺年,2017年—2019年是正常年,2020年—2022年三年疫情期间,恰好是拉尼娜年。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结果,新一轮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在2023年形成,后续年份发生暖冬和夏季高温的可能性都更大,不利于PM2.5和臭氧污染控制。此外,亚洲冬季风存在20至30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对沙尘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这也可能是在本世纪初我国沙尘活跃期后,2021年、2023年沙尘天气过程再次增多的重要原因。 只有通过更多的污染物减排才能有效抵消气象因素波动可能对空气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202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各地方加大了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力度,并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效果。例如全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已累计完成4亿吨,其中2023年的完成量相当于前面几年的总和。 多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始终围绕空气质量改善这一核心目标。虽然改善明显,但与“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还有差距,PM2.5浓度还要继续下降,重污染要基本消除。于是,“大气十条3.0”出台。 “大气十条3.0”传承了过去10年蓝天保卫战的有效做法,同时结合“十四五”以来大气污染治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总的来说,“大气十条3.0”要求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开展区域协同治理,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原院长、十四届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王金南作出进一步解读:“在治理策略上,围绕推动结构调整和强化末端治理两条主线开展工作,持续深化产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结构性转变,强化VOCs综合治理与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切实保障减排成效。在治理理念上,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 “‘大气十条3.0’符合当下形势,响应时代要求。”在雷宇看来,从此前强调“大气污染防治”提升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体现出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积极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特征。 雷宇告诉记者,前两个“大气十条”更多聚焦“攻坚”,“大气十条3.0”在强调“攻坚”的基础上,向“持续改善”予以倾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时间方面,“大气十条3.0”提出的目标节点是2025年,与“十四五”时间节点相衔接。“作为阶段性目标,其定位是发挥长效作用,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印发,要求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 众所周知,PM2.5是造成重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影响更为突出。即使是2022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达到29微克/立方米,也是欧美发达国家浓度的2—4倍,全国仍有1/4的城市PM2.5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覆盖人口超过1/3。 “虽然还有好多城市不达标,但是达标的城市越来越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气环境领域首席科学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对于“达标”持自己的意见。他告诉记者,我国的PM2.5标准限值是相对“宽松”的。“达到了我们的标准,虽然可以从视觉上解决了很多空气污染的问题,但从保护公众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提升。” 为此,“大气十条3.0”提出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要求空气质量未达标的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编制实施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明确达标路线图及重点任务,并向社会公开。 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降低PM2.5浓度仍将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主攻方向和核心目标。为确保完成目标、压实责任,“大气十条3.0”将PM2.5浓度改善目标、重污染天数比率进一步分解至区域。 贺克斌表示,“大气十条3.0”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持续向大气污染宣战的坚定决心,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文件明确提出了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具体任务举措,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擘画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要善于在总结经验中前行。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传统空气治理手段的减排空间正在逐渐压缩。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评估,与“大气十条1.0”实施阶段(2013—2017)相比,“大气十条2.0”实施阶段(2017—2020)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幅度已明显收窄。为了支撑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必须要在传统治理手段之外,从结构调整方面发掘更大的污染物减排潜力。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高碳能源结构和高耗能、高碳产业结构问题,绿色低碳发展是治本之策。 “大气十条3.0”强调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宗旨,明确要求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加强源头防控,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在任务部署上,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绿色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框架下三大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措施,明确了相关部门及责任分工。 在雷宇看来,“大气十条3.0”有两个关键字——“新”和“细”。新,体现在与时俱进,几乎每个章节都有新内容新要求;细,则在于结构调整的措施越来越精准、越来越细致,相当于对过去的查漏补缺,目的是尽可能实现全覆盖。 雷宇作出进一步解释,在产业结构部分,将落实碳排放达峰目标等相关要求首次纳入项目准入要求,体现了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双碳”目标、开展大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要求;在能源结构部分,提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30%左右”,通过减少煤炭的末端使用从而更高效率地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在开展燃煤锅炉关停整合方面,提出“重点区域基本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及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农产品加工等燃煤设施”。 “这些要求都是前两个‘大气十条’中从未出现过的,更加具体,也更有针对性。”雷宇表示。 “大气十条3.0”更突出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当前,移动源污染越来越突出,氮氧化物成为拉动PM2.5快速上升的主要因子,而移动源是氮氧化物排放的主要的贡献者。 “原来是点上找经验、开辟新路径,现在到了全面治理的时期。”刘炳江表示,“大气十条3.0”中交通领域的低碳绿色转型着墨最多、量化指标也是最多,措施也是最细最具体的一个章节。未来几年,货运结构调整更加聚焦关键领域、机动车清洁发展更加强调新能源化、非道路移动化更加强化综合治理、成品油质量更加突出全链条监管等将成为巨大机遇。 除了更严的任务措施和更高的目标要求,“大气十条3.0”还结合近年工作实际,综合考虑区域污染传输贡献、空气质量状况、行政管理需求等因素,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进行了优化调整。 一是将PM2.5浓度较高的山东南部、河南中南部等城市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更有利于开展区域联防联控;二是调整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部分城市,使得一个省份只在一个重点区域内,以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三是将PM2.5浓度基本稳定达标且对长三角地区污染贡献较小的浙江南部、安徽南部的部分城市调出,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此外,“大气十条3.0”一个突出创新点在于,更加关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过去,有人说空气质量改善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部近日对此作出正面回应。 “有一个数据,这十年我们国家的GDP翻了一番,但PM2.5下降了57%。空气质量改善是明显的,GDP增长也是很好的,所以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刘炳江表示,根据生态环境部初步统计,大气污染治理全国直接间接拉动投资大约4万亿元,带动GDP增长5万亿元。 清新的空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气十条3.0”全面落地实施,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之路必将迎来新的篇章,也必将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